当前位置 主页 > 超变SF传奇 >

企业家缅怀金庸:华人世界IP之王 侠道亦商道

作者:私服传奇网页版 来源:www.szlyw.com.cn  点击:79

  10月30日下午,著名作家、传媒人查良镛在香港养和医院逝世,享年94岁。

  查良镛,笔名金庸,作为一个时代的神话,金庸被称为“文坛圣侠”,不仅是武侠小说界的“武林泰斗”,更被称作是香港“良知的灯塔”。

  他左手办报纸,右手写小说,一生经历家族兴衰、山河破碎,以及新中国的诞生、成长与壮大。金庸一生涉猎广泛,从政治到商业,从文学到传媒,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武侠小说领域,虽然金庸称自己“是个小人物”,但是他铸造出了一个瑰丽妖娆的武侠世界,用 15部武侠经典,不仅奠定了其在文学与文化领域无可替代的地位,也影响了中国一代创业者和企业家。

企业家缅怀金庸:华人世界IP之王 侠道亦商道

图为查良镛先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资料图片。中新社记者 洪少葵 摄

  华人世界IP之王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这是金庸曾写给自己的墓志铭。

  从1955年出版的《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封笔的《鹿鼎记》喜爱金庸的人们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来描述他的作品。

  金庸用妙笔生花的文字,曲折离奇的情节,不仅描绘出纷纷扰扰的江湖,更写出了汪洋恣肆的气魄和爱国奉公的民族情怀。

  死守襄阳数十载的郭靖、一生捍卫宋辽两国和平的萧峰、带领六大门派抗元的张无忌、胡一刀和苗人凤惺惺相惜、风流倜傥的韦小宝……在他的笔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历久弥新。

  北大学者严家炎这样评价金庸的作品:“金庸小说的出现,标志着运用中国新文学和西方近代文学的经验来改造通俗文学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使小说由受人轻视的‘闲书’而登上文学的神圣殿堂,那么,金庸的艺术实践又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是一场静悄悄地进行着的文学革命。金庸小说作为20世纪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自当成为文学史上的光彩篇章。”

  抛开文学上的成就,金庸作品的IP价值在华人文化圈当居首位。

  1991年,北京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签下了金庸15部武侠小说的内地出版权,合同为期10年。1994年,北京三联书店将36册一套的金庸作品集进行捆绑销售,金庸的作品开始在市场风靡起来。2000年“口袋本”金庸全集出版,在半年时间里印数就达到56000套。

  在内地获得版税收入之前,金庸作品在香港和海外一直高居畅销榜榜首。1996年,台湾远流出版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单是台湾从1985年到1995年,金庸作品就发行了470万册以上。

  “知乎”上有人粗略计算过,金庸小说发行上亿册,如果算上盗版和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一些发行,这个数字远不止这么多。

  事实上版税只是金庸作品收入的一部分,金庸的作品是华人世界商业化程度最高、涉及领域最广的。1976年,《射雕英雄传》就被搬上香港的电视屏幕,掀起影视改编热潮。金庸早前自称,他每年从港、台得到的版税(包括电影、电视)为1000万元左右。截至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华语电视圈加起来,已经拍了9部《神雕侠侣》,8部《射雕英雄传》,7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鹿鼎记》《书剑恩仇录》,5部《天龙八部》《雪山飞狐》,4部《碧血剑》《侠客行》。

  此外,随着电视、电子游戏的兴起,这些武侠小说也被改编成电子游戏风靡街头巷尾。

  在A股上市公司中,完美世界(002624,SH)、富春股份(300299,SZ)、星辉娱乐(300043,SZ)、宝通科技(300031,SZ)、山东矿机(002526.SZ),均曾和金庸武侠小说有所渊源。他们有的拿到授权,根据金庸武侠小说IP开发游戏,有的则运营这些游戏。

  因此,有网友评论称,金庸是上世纪最牛的内容产品经理,他用一己之力,创造了武侠版“漫威电影宇宙”,14 部小说笑傲文坛江湖。

  “侠客”办报

  人们如痴如醉追看的小说,但对金庸来说,“只是一种副业”。

  “我一生主要从事新闻工作。”金庸在北大演讲时如是描述自己的职业。

  1948年,作为《大公报》记者,金庸从上海奔赴香港,当时的上海远比香港发达,但金庸欣然前往,他说:“我一生很喜欢冒险,过一点新奇的生活。”此后他在《大公报》下属的《新晚报》做副刊编辑。

  1955年,梁羽生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刚刚结束连载,他想让金庸顶上去,金庸没多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答应推出了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谁也没有想到,《书剑恩仇录》一炮而红而且洛阳纸贵,但金庸认为这仅仅是赚稿费的手段。1997年他在和日本作家池田大作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得到读者的盛大欢迎,就继续写下去,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伟大的动机。不过我写得兴高采烈,颇有发挥想象、驱策群侠于笔底之乐。”

  1959年,他离开《大公报》,和友人一起创办了《明报》。之所以要自己办报的原因是,金庸认为当时的报纸都在说假话、放卫星,连篇累牍地报道亩产四五万斤粮食,“经过这个‘大跃进’之后,很多讲假话的事情都暴露出来了,我就觉得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你老欺骗没意思的。”他在《杨澜访谈录》里说。

  从创业伊始,《明报》的办报宗旨就体现他的武侠观:侠气,干预社会,对好的人和事件进行赞扬和表彰,对坏的人和事情进行批评和反对。

  他回忆初创时压力很大,每天一睁眼,就欠2000字的稿子,小说和社论各占一半。“我的写稿速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1000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码花两个钟头。”

  这是金庸最艰苦的三年。报纸每天发行不到6000份,为了省钱,咖啡也只敢一次喝一半,

  每天晚上约10点到11点,排字房副领班就来敲门,大喊“你的‘肠粉’搞掂未?”这时,金庸才开始下笔,写社评。稿件到排字房被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就像剪肠粉。

  据统计,在33年间,金庸亲笔撰写了社评7000多篇,持续在公众面前发声。上世纪60年代政治动荡,主打武侠小说的《明报》严肃起来,金庸在社评中提出“公正与善良”的办报理想,不再提“美丽、活泼”。

  说真话是冒着勇气的。曾经有人放话:要消灭五个香港人,排名第二的就是金庸。

  《明报月刊》40周年时,金庸自己感慨说:“我当时是拼着性命来办的,准备给打死的,结果没有打死,还好。他们觉得我很勇敢,我说在香港做事情,勇敢一点也不奇怪。香港这个环境中,要勇敢很容易的。”

……
Copyright © 2007-2012 sf传奇页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