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超变SF传奇 >

自古长安不易居:外地人到都城应试需要皇帝许可(2)

作者:私服传奇网页版 来源:www.szlyw.com.cn  点击:57

而另一位谋求关中户籍的汉朝高官陈汤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陈汤是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年轻时离乡去长安求官,从太官献食丞(皇家膳食处供应科长)做起,几经起落,其间曾远征绝域消灭匈奴郅支单于,为汉室立下不世之功,汉元帝时深得大将军王凤信任,担任从事中郎,相当于部级秘书长。陈汤早已娶了长安籍夫人,子女都生在长安。但根据当时的户籍政策,他的子女不能取得长安户籍,只能随陈汤的原籍,登记在山阳瑕丘。在陈汤被罢官或去世后,他的子女也必须迁回原籍,尽管他们或许从未到那里去过。

由于长安一带人口已相当稠密,加上建设陵县和迁入人口耗费很大,从汉元帝开始已经停建陵县。当时在位的成帝虽然已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但并没有同时建陵县的计划。将作大匠(皇家工程局长)解万年想通过建成陵县立功升官,就怂恿陈汤向皇帝建议在修陵的同时建陵县。解万年说:“建成陵县是一项大功,我可以获得重赏,你可以请求按惯例迁入陵县,不但你的子女不必再担心迁回原籍,还能获得土地和住宅的赏赐,何乐而不为?”陈汤想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做!立即向皇帝奏上一封冠冕堂皇的“封事”(密件):“陛下的初陵选在关中最肥美的地方,完全可以设立一座陵县。天下已经有三十余年没有移民到陵县了,关东富人越来越多,兼并良田,欺夺平民。应该将他们迁入初陵,以增强首都实力,削弱诸侯,也使中产以下的百姓贫富比较均衡。我愿意与妻子家属迁入初陵,给全国作个榜样。”皇上果然高兴,立即批准,下令建昌陵邑,在全国实施移民。谁知由于昌陵选址不当,工程量太大,三年尚未建成,劳民伤财,引起群臣不满。成帝不得已下令停工,不再移民。丞相和御史等也请求撤销昌陵的住宅建设。陈汤还心存侥幸,散布流言,说已经盖好的住宅总得有人住吧!不料后来这些都为陈汤的政敌所揭发,导致陈汤被流放敦煌(今甘肃敦煌一带)。

当然,围绕陈汤的政治斗争涉及其他很多方面,但也可以看出,当时要取得一个长安或关中的户口是多么不容易!这种情况,在以后各朝的首都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唐时流传的一段轶闻,说白居易未成名时曾以诗谒见当时的官员顾况,顾况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这自然就是无法忽视的户口和房子问题。等顾况读到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马上改口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后来,白居易果然以遍受欢迎的诗篇和才华在长安“居易”,可是这样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啊。

都城户口与“户籍门弟”

自先秦就已产生的户籍制度,经过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演进,已经相当严格,并形成了一套十分严密的体系。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从某种角度说,户籍制度却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下来。就像历代都城户口金贵,连陈汤、白居易们都难得一样,细心梳理古代户籍制度,我们还会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东西。

先秦时期在自由民的“民籍”基础上,曾有一种“弟子籍”,是官办学校学生的学籍或学生户籍,凡获得“弟子籍”的人,不仅可以享受免除杂役的特权,而且学成后,即可当官为吏。以后的朝代,虽再无这等上国学“国家包分配”的好事,但随着隋唐科举制的发展兴盛,通过科举谋取仕途成为一项常规。不过,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也要有报考资格。科举制虽不再像以往的朝代以出身论英雄,比如西周采用世袭任官制,秦汉地方“举孝廉”十之七八举富贵子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专重家世,户籍册上的“籍注”关系到能否列入品第踏入仕途。但是,科举取士也并非像今天人们想象的那样惠及整个社会。

首先,是否具有封建国家的正式户口是报考科举考试的首要条件,娼优皂隶等贱籍是肯定不能以此为出路的;其次,报考之后,能否有考试资格仍需审核户籍身份。朝廷分配给各地录取生员和进士的“学额”、“解额”,按地方行政单位的重要性和人口多寡来决定,另外还要给某些利益集团特立名额,比如明清为盐商子弟设立“商籍”,给予优惠。由此,解额、学额少应试人多的地方的考生就会想办法到解额、学额相对较多而应试人数少的地方考试,挤占当地名额;或者假借特殊社会集团人员的身份,挤占特定名额。所以,宋代朝廷规定考生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应试,外地人在特殊情况下才能到开封府应试,但要得到皇帝许可——这可比今天高考移民弄个北京户口难多了。

自古长安不易居:外地人到都城应试需要皇帝许可


胡难

……
Copyright © 2007-2012 sf传奇页游 版权所有